
在土桥镇龙潭桥村有这样一对夫妇,他们不畏辛劳、不甘贫困,借着精准扶贫的东风,狠下功夫、苦学技术,多方面发展种植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整个家庭由贫困到致富实现了大变样。他们就是朱林兵夫妇。
走进龙潭桥村的这片田间地头,记者见到了正在耕作的朱林兵夫妇,他们挥动手中的锄头,给地里的生姜进行堆土。朱林兵说,这片土地是他承包下来的,用来发展生姜、水稻种植。朱林兵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劳动力只有他们夫妇俩。因为小孩还小,还要照顾年迈且身体不好的父母,生活过得十分拮据。为了能够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夫妻俩在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指导下,发展了自己的产业。
土桥镇龙潭桥村脱贫户 朱林兵:苗木我种植三四十亩,水稻种了二三十亩,生姜我就是比去年加大了力度,今年种了有二十七八亩。
朱林兵的妻子何小英是一个勤劳踏实、乐于助人的农村妇女,只要说到她,邻居们都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些年,为了发展产业,他们夫妇俩,每天起早贪黑,一年到头忙个不停。在发展产业上,夫妇俩勤学苦干,不甘示弱,每天和泥土打交道,也积累了一套种植技术。现在,家里有几十亩农业产业,他们俩总有忙不完的活。何小英说,产业发展的好,离不开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土桥镇龙潭桥村脱贫户 何小英:我们做这个产业,他们提供了技术帮助,我们没有资金,又帮我们提供小额信贷,资金有了保障,我们就可以放手去干。
有了好政策还得靠自身努力才能有收获,除了打理好种植的产业,空闲的时候,朱林兵还给别人家刷涂料,手中的活总是停不下来,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土桥镇龙潭桥村脱贫户 朱林兵:这几年的经济效益还是比较好的 ,一年下来经济收入有一二十万,现在跟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只有一层楼,现在盖了四层。
朱林兵致富不忘本,在发展产业的道路上,带领村里其他的村民一起致富。他的基地上每天都有几个村民帮助他干活,多的时候有十多个。今年63岁何细秀在他的基地已经做了好几年了,一年下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土桥镇龙潭桥村村民 何细秀:除了下雨,天晴每天都有事情做,什么都帮他家做,种苗,挖苗,种田,挖姜沟,挖地,整沟什么都做,他们俩夫妻很勤快,为人也很好,搭帮他们,我们这些老人都可以赚到一点钱,他们待人也很好,一年有一万多块钱的收入。
扶贫工作队队长 袁小飞:他们俩夫妻是我们村公认的最勤劳的两个人,近几年,他还带动了其他的农户一起去做这个事情而且也解决了部分的劳动力,总的来说,他可以说是我们村里面的致富带头人。
产业做起来了,生活有了保障,朱林兵一家人的脸上洋溢着淳朴而幸福的笑容。朱林兵说,好政策给我们注入了发展的动力,勤劳苦干才是我们的本质。
土桥镇龙潭桥村脱贫户 朱林兵:政府对我们支持力度很大,我们也不能拖后腿,我们只有继续加把劲干、加油干,我们富了也要带动一部分人富,我们不能忘本,今后我准备带动我们这些周边的群众抱团,把生姜这个产业搞成产业化。
从贫困到致富,朱林兵夫妇俩身上的那种敢想敢干、不辞辛苦的韧劲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县广大脱贫户的一个缩影,我们也相信朱林兵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责编:何慧
来源:汝城县融媒体中心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经授权后,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
省委管理干部任前公示公告
勿忘!这些数字,是中国人心里无法愈合的伤疤
习近平在越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关于越南,一图了解→
习近平会见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
总书记上海行|记者手记:一以贯之的初心和深情
时习之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地方考察调研强调科技创新
下载APP
分享到